近年来,山东省认真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协同推进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锚定“双碳”目标,坚持端牢能源饭碗
山东省坚持全域统筹、海陆并进,一体推进核、风、光等清洁能源规模化开发,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取得新突破。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底,山东省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新增1632.5万千瓦、规模达到13192.1万千瓦、同比增长27.4%,占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53%,实现非化石能源发电量1577.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6%,占总发电量的比重为33.7%。
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能。推进海阳、荣成、招远等既有厂址建设,荣成石岛湾扩建一期全面开工,海阳三期获得国家核准,加快形成规模发展效应。积极推广核能清洁供暖,供暖面积达1300万平方米,成为北方地区清洁取暖示范标杆。
聚力突破海陆风电。建成渤中G一期项目,海上风电装机592万千瓦、居全国第三;加快两批总规模近2000万千瓦陆上风电核准建设,启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交能融合行动计划,持续扩大风电装机规模。
稳妥有序发展光伏。加快国家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和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光伏装机连续8年保持全国首位。印发《山东省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发建设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一般工商业、大型工商业年自发自用比例不低于50%,促进新能源就近就地消纳。
在坚持端牢能源饭碗方面,山东省坚持内稳生产、外拓资源,加快建设能源产供储销体系,不断增强能源供应链韧性,能源保供能力得到新提升,可圈可点。
——在生产端,加快支撑性保障性电源建设,强化省内机组运行管理,确保关键时段“应发尽发”;深入开展煤矿采掘接续提升和油气增储上产行动,深化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截至8月底,煤炭、原油产量分别达到5681.4万吨、1485.3万吨。
——在输送端,建成全国最大的省域交直流混联大电网,220 千伏及以上供电线路达到 5.37 万公里。围绕打造天然气“全省一张网”,加快推动油气管道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管道总里程1.54万公里、居全国第二。
——在储备端,强化煤炭、油气储备设施建设,建成兖矿泰安港公铁水联运物流园等项目,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达到2000 万吨,迎峰度夏期前,实物储备量达到400万吨;建成各类储气设施规模达25.2亿立方米。
今年迎峰度夏期间,山东省成功应对全网用电负荷常态化过亿千瓦时、最高负荷8次刷新纪录的严峻考验,电力供应总体平稳有序,有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积极探索抢占先机,聚焦绿电高效利用
积极探索、示范先行,破解发展制约、抢占发展先机,是山东省能源转型发展塑造新动能的“密匙”之一。
强化政策供给。今年8月,《山东省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实施方案》印发,旨在进一步推动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此前,山东省出台了“五段式分时电价”政策,引导用户削峰填谷,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等政策措施。
强化模式创新。开展绿电产业园试点,优选烟台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等10个园区,加快“绿电+产业”协同发展;创新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自发自用等4类模式,威海碳纤维产业园一期项目启动调试,探索就近就地消纳利用新路径。
强化项目推进。扎实做好能源项目调度督导、“亮牌”管理、要素保障等全流程管理,推动223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截至8月底完成投资1433.6亿元,超序时进度3.3个百分点,为扩投资、稳增长作出积极贡献。
为推进绿电高效利用和清洁能源消纳,山东省围绕发、输、用等重点环节,着力健全新机制,全面提升系统调节能力,保持新能源合理利用水平。
——在发电侧,落实存量煤电机组改造方案,实施灵活性改造1194万千瓦;多元发展抽水蓄能、压缩空气、电化学等储能设施,新型储能规模达到963.7万千瓦、居全国前列;创新推动魏桥集团3台66万千瓦机组及部分电解铝负荷成功接入公用电网,扩大企业绿电消费,拓展系统消纳空间。
——在电网侧,加快推进烟威特高压、中核CX送出等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实施配电网高质量发展行动,推动源网协调互动发展。
——在用户侧,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参与电网调峰,加快实施虚拟电厂试点,聚合资源468.3万千瓦;开展充换电示范站建设,挖潜电动汽车储能资源调峰作用。通过上述举措,山东省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明显提升。
同时,山东省坚持互利共赢发展,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黄河中上游省份能源交流,积极扩大能源合作“朋友圈”,开创了能源对外合作新局面。深化“外电入鲁”战略,陇东至山东省特高压直流新通道于今年5月8日竣工投产,成为全国首个“风光火储一体化”大型综合能源基地外送项目,形成“五交四直”省外来电发展格局。积极服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龙口至文23储气库、文23至安庆等跨省区重大项目建设,协同新能源项目开发建设,加快打造黄河下游绿色能源廊道。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在去年成功举办“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的基础上,支持山东省企业积极与沙特、乌兹别克斯坦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加强能源合作,共同开发光伏发电、风电等项目,推动更多能源企业走出去,主动服务国家开放大局。
战略引领高点谋划,改革创新精准施策
山东省能源事业取得新突破、新成效,转向高质量发展,其破局之道和经验启示,值得解码、一探究竟。
坚持以“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为引领,既为新时代能源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遵循,也蕴含着推动能源改革发展向纵深推进的科学方法论。近年来,在能源安全新战略指引下,山东省立足本地资源条件,开辟了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能源发展新道路,能源含绿量、含金量、含新量不断攀升,绿色能源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如今,13192.1万千瓦清洁能源装机擎起半壁江山,能源版图绘就一幅崭新画卷——结构之绿如玉带环山,供应之韧若泰山磐石,创新之光似北斗耀空,惠民之实犹甘霖润物。实践证明,能源安全新战略蕴含着强大的真理力量,是能源发展弥足珍贵的理论指导和行动
指南。
坚持高点谋划,高位推动、高效落实,能源转型改革重在建章立制、有序推进。山东省相继出台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数十项改革方案,全面构建能源制度体系“四梁八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进,各级能源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推进体系,完善评价机制,强化指导督导,以责任落实推动工作落实。实践证明,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形成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攻坚体系,是推动能源强省建设的根本
保证。
坚持改革创新,勇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在全国率先形成煤电向支撑性调节性电源系统转变工作体系;深化能源体制机制
改革,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探索绿电产业园发展新模式;引导民间资本向新能源“进军”,2024 年,民间资本首次进入核电领域,民资充分参与风电、光伏等新能源开发。同时,瞄准能源科技前沿,加强科技攻关,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第四代核电技术—全球首座高温气冷堆示范工程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实践证明,持续做好改革创新这篇大文章,再掀能源发展波澜壮阔的新高潮,是推动“山东实践”航船驶向更加开阔水域的必然选择。
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用好“因地制宜”方法论,在广袤的鲁北盐碱滩涂地、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建设大型风光基地;利用沿海优良的核电厂址,科学布局胶东半岛核电基地;开发泰安、菏泽等地丰富岩盐矿资源,大力发展压缩空气储能等,形成符合全局且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进而更好地实现全方位高质量跨越发展。实践证明,紧密结合实际,顺应客观规律,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关键所在,必须着眼全局、聚焦优势、突出特色、精准施策,实现新突破、开创新局面。
当前,山东省能源行业正坚定不移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以滚石上山的勇毅、中流击楫的胆魄,聚精会神厚植“绿色家底”,全力以赴山海“点绿成金”,以更大力度推动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面向新阶段、新征程,山东省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能源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山东省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国家和省关于能源发展的系列决策部署,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体系,大力培育发展能源新质生产力,着力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绿色低碳发展水平,在齐鲁大地上奋力谱写绿色转型的新篇章。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导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