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十四五”期间,是山东能源工作勇立潮头、奋楫前行、历经风雨彩虹的非凡五年。五年来,全省能源行业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践行“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锚定“双碳”战略目标,坚定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山东省“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主要能源指标如期完成,能源成为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主力军”和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新引擎”。
绿色+低碳:厚植能源“绿色家底”
一组组催人奋进的数据,尽显“十四五”山东能源“绿色家底”。非化石能源装机翻番,全省非化石能源装机年均增长近25%,2021~2024年新增装机分别达到1308万千瓦、1362万千瓦、1935万千瓦、2164万千瓦,装机规模翻了一番多。2025年1~9月,全省非化石能源新增装机1814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预计全年非化石能源新增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绿电供给能力大幅度提升,2021~2024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分别达到912亿千瓦时、1090亿千瓦时、1381亿千瓦时、1647亿千瓦时,占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2024年全社会新增用电量实现全部由绿电供应,2025年1~9月全省可再生能源发电147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5.6%,占全省发电量的28.1%、同比增长3.3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快速提升,2024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达到13.4%,比2020年底提高5.9个百分点,增幅高于全国2个百分点,有力拉动全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
坚定不移发展清洁能源。积极安全有序发展核电,坚持把核电作为扩大清洁能源供给、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加快推动沿海核电厂址开发建设,“十四五”以来,海阳一期持续安全稳定运行,荣成高温气冷堆、“国和一号”示范工程先后建成投运,海阳二期、石岛湾扩建一期等项目加快建设,核电累计发电量超1500亿千瓦时,相当于减排二氧化碳1.1亿吨,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绿色动能。海陆并进加快发展风电,海上围绕渤中、半岛南、半岛北三大片区,加快省管海域项目建设,有序开展国管海域项目试点,新增装机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前列,建成规模592万千瓦、居全国第三;陆上以鲁西、鲁南地区为重点,先后组织两批集中式项目竞配,规模近2000万千瓦,启动“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能源交通领域融合发展试点项目超500万千瓦。集散并举分类开发光伏,全面建成200万千瓦国家首批大型风光基地项目,加快推动1000万千瓦国家第三批大型风光基地建设,布局开发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鲁西南采煤沉陷区“光伏+”等清洁能源基地,有序推进分布式光伏开发,鼓励建设以自发自用为主的工商业分布式光伏,截至9月底全省光伏发电装机达到9172.8万千瓦、连续8年保持全国第一。因地制宜多元化开发利用地热能,推动建成一批“地热能+”多能互补、地热能供暖“低碳社区”等示范工程,截至目前,供暖(制冷)面积达到6900万平方米,相比2020年底实现翻番。
深入推进新能源消纳。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保障新能源既“建得快”、更“用得好”,2025年1~8月新能源利用率95.9%、高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强化储能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发展新型储能,加快建设滨州北海、东营津辉二期等重点项目,推动压缩空气、液流电池、飞轮、重力储能等新技术应用百花齐放,截至2025年9月底全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965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5倍多,居全国第三;梯次推进抽水蓄能建设,加快推进泰安二期、潍坊、枣庄山亭等项目开发建设,规范抽水蓄能项目管理,鼓励企业组建“1+N”联合体,建立抽水蓄能省级资源库,系统谋划开发时序。强化电网配套建设,建设坚强主网架,打造互联互通、坚强智能、协同高效的省域特高压环网,推动构建“东电西送”“北电南送”电力输送格局;协同推进配电网建设改造,强化省、市、县三级电网智能调度系统建设,全面提升配电网供电保障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快提升外电接纳能力,深入实施“外电入鲁”战略,加快推动陇东直流输电通道建设,形成“五交四直”受电格局。
大力实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加快建设大型高效煤电,推动济南热电2×66万千瓦、临沂恒新能源2×35万千瓦煤电等项目按期投产,全面推进已纳规项目开工建设。稳妥退出落后小煤电机组,坚持先立后破,“一机一策”落实接续替代方案,在确保电力热力稳定接续前提下,退出30万千瓦以下低效煤电机组2404.82万千瓦。加快存量煤电机组改造升级,对服役期限较长的机组,通过“上大压小”“升参数”改造等措施,升级为超超临界或超临界机组;对服役期限较短的机组,加快灵活性改造、节能降碳改造和供热改造,全面提升机组运行效率和清洁低碳水平,完成煤电机组“三改联动”8878.5万千瓦。有序推进供暖燃煤锅炉清洁替代,加大热力资源整合统筹配置,积极开展清洁供暖新技术试点示范,计划2027年底前全省供暖燃煤锅炉全部替代退出。出台胶东半岛清洁供暖“一张网”规划方案,优化整合热源热网,逐步实现供暖一体化,最大限度提升能源互济保障能力。
保供+安全:坚决端牢能源饭碗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山东坚持把保障能源供应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电力、煤炭、油气保供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织密织牢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网。
强基固本增强电力供应链。电力是工业发展、社会运转的“血液”,是能源保供的“顶梁柱”。截至目前,建成1200余万千瓦大型高效清洁煤电机组,有力增强电力保供底气;1亿多千瓦风光装机发挥两个“60%”重要作用:午高峰时段风、光发电最高出力占比超过60%,新增风、光发电量占用电量增量比重超过60%,进一步稳固电力供应基础。加强与黄河中上游省份合作,构建起“五交四直”省外来电发展格局,接纳外电能力达到3800万千瓦,2025年送入电量将超1600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近20%,有力支撑全省电力安全供应。截至2025年9月底,山东电力总装机达到2.5亿千瓦,居全国第二位,省内机组发电量将突破7000亿千瓦时,相当于7个三峡水电站的发电量。2025年迎峰度夏期间,在经济、气温“双重热度”带动下,电网负荷常态化破亿,山东多措并举、协调联动,成功应对全网用电负荷八创历史新高、午晚高峰38天同日“双破亿”的挑战,既顶住了峰又兜住了底,全省实现“无感度夏”。
稳产增储强化煤炭供应链。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煤炭作为主体能源,是能源保供的“压舱石”。山东积极优化煤炭开发布局,稳定现有矿井生产接续,持续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积极释放优质产能,煤炭年产量保持在8600万吨左右;加强煤炭储备能力建设,积极构建政府与社会并重的煤炭储备体系,强化实物储备管理,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能力达到2000万吨,有效保障能源稳定供应。
海陆协同完善油气供应链。石油天然气作为国家战略资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稳定器”。山东全力打通“海气登陆”重要通道,加快建设青岛、烟台两大千万吨级LNG储运基地,2025年底LNG接卸能力将达到2800万吨以上,长输管道里程达到1.65万公里,储气能力达36.48亿立方米,形成政府储气能力4亿立方米。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有序实施,日产量从2021年的100吨提升至目前的1800吨以上,增长18倍。
“安全”重于泰山。山东始终坚持把安全生产摆在重要位置,加强全链条安全管理,落细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扎实推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坚决防范遏制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持续抓好煤矿安全生产。煤矿是能源领域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山东明确全省所有煤矿安全生产责任,突出齐抓共管、上下协同、部门联动,构建“三处一中心”煤矿安全监管格局,一体推进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和“八条硬措施”硬落实,全面提升监管水平和治理效能。扎实开展百日攻坚集中行动,对关键环节、关键地点、关键岗位、关键人员可能发生的各类事故苗头进行集中治理;深化重大事故隐患排查整治,强化危险作业安全管控,推动重大隐患动态清零。加大安全监管执法力度,精准开展执法检查,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严格落实煤矿重大风险防控措施,深入开展隐蔽致灾因素普查治理。
扎实推进油气管道保护。山东管道总里程位居全国第二、管道密度位居全国第一,作为油气行业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发挥着输送油气资源、连接供需两端的桥梁纽带作用。强化管道保护制度建设,完善油气管道保护和安全运行联防联控工作机制,推动风险隐患提前预防、动态监管、联合管控。开展治本攻坚三年行动,深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加快“以新代旧”更新改造,提升管道本质安全水平;加快数字化、智能化建设,综合运用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检、高点视频监控等技术,构建全天候、立体化智能监控网络,提升外部风险预警和防控能力。
加强电力安全运行管理。持续做好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工作,组织重点地区开展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演练,提升电力运行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新业态安全管理,聚焦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电化学储能电站等重点领域,推动安全管理贯穿项目规划、开发、建设和运营全过程。组织开展多部门联合督导检查,指导相关企业加强多场景融合应急演练,及时处置重大灾情,确保特殊时段、重点领域能源电力供应。
改革+创新:开辟能源“新质赛道”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山东能源行业勇立潮头、敢为人先,坚持用好改革“关键一招”,在“闯”“创”“试”“干”中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持续涌现,能源领域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源泉。
构建政策体系“四梁八柱”。山东从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到系统集成、积厚成势,覆盖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监管、服务的能源治理“四梁八柱”基本形成。山东省政府先后制定《山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及《山东省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等9个专项规划,相继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 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数十项改革方案实施落地,为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力。
打造向新向绿“国之重器”。全球首座第四代核电站、“国和一号”示范工程等“大国重器”相继落地,全球首座移动式注热平台“热采一号”海上稠油热采关键技术获重大突破,150米级全球最长海上风电叶片在东方电气蓬莱叶片基地成功下线,全球首款大功率商业化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热电联产效率达92.55%、创全球纪录,“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打破国外垄断,“630℃等级百万千瓦超超临界二次再热燃煤发电机组”“单体4~5MW级磁悬浮储能飞轮系统”等22项技术装备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名单……山东能源行业向新向绿硕果累累。
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探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明确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新能源自发自用4类试点模式,研究确定42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截至2025年9月底已建成试点项目7个,在建11个。有序推进绿电产业园试点,组织开展试点申报及评估工作,按照稳妥有序、合理布局的原则,确定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等10个试点园区,加快“绿电+产业”协同发展。
推进数智赋能转型升级。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能源产业融合发展,深入推进煤矿、油田、油气管道智能化建设,实现“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全球首个商用AI大模型赋能智能矿山建设,成为煤矿安全生产与高效运营的科技“新翼”;新能源数智化管理上台阶,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在新能源领域推广应用,因地制宜建设风能、太阳能、储能等多能协调互补的智慧能源系统;能源数智化融合发展,推动数字能源技术在智慧城市、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能楼宇等场景广泛应用,提升综合能源利用水平。
建设装备产业新高地。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集聚力,以科技创新为牵引力,因地制宜推进装备产业差异化、错位式发展。建成东营经开区、烟台蓬莱、威海乳山三大海上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多元发展新型储能装备,锂电形成覆盖材料生产、设备制造、系统集成、终端控制以及电池回收等较为完备的产业链,同步推进固态电池、钠电池、液流电池等产业布局;初步形成烟台、威海两大核能装备产业集群,与济南、淄博等市构建起重型装备和特色装备协同配套的发展格局;以“鲁氢经济带”城市为中心,在氢能“制储运加用”等环节培育一批国内头部企业,成为全国氢能产业最完整的省份之一。
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变追求“政策洼地”为打造“改革高地”。聚焦市场准入,印发《山东省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市场化为原则,先后开展两批集中式陆上风电竞配,总装机容量1852.5万千瓦,优选企业63家次。聚焦审批服务,调整优化新型储能项目库管理方式,将项目入库由年度省级统一组织,改为按季度各市分别组织,缩短项目入库等待时间,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项目管理机制。聚焦政策兑现,深入推进能源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奖励资金和中深层地热能开采井财政奖补上线“鲁惠通”平台,兑付资金3099万元,惠及企业45家次。
春来潮涌东风劲,奋楫扬帆正当时。站在“十四五”收官节点展望“十五五”,山东能源行业将坚定不移扛牢“走在前、挑大梁”的使命担当,以滚石上山的勇毅、中流击楫的胆魄,再掀能源转型改革的澎湃浪潮,书写勇当排头兵的奋进篇章,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注入更强动能、贡献更大力量。
(本文刊发于中国改革报11月7日0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