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邀请山东省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十四五”时期山东加快推进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能源发展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十四五”期间,在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用能方面,山东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果,如何让能源发展红利更广泛地惠及民生?
刘学军: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十四五”以来,山东始终把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能源工作的出发点,聚焦出行、乡村、供暖等核心需求,通过实打实的举措破解急难愁盼,让能源发展红利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绿色出行领域,重点破解“充电难、充电贵、充电慢”,建成了全国领先的城乡充电服务网络。这其中,有两个标志性进展:一是在充电桩数量和密度上实现“全覆盖”。以城市道路交通网络为依托,加强公共充电站建设,简化居民充电桩报装流程,开展老旧小区“统建统服”服务试点,构建多元互补的充电服务格局,彻底破解“找桩难”问题。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各类充电基础设施保有量148.8万台,是2020年的19倍。二是在充电速度和成本上实现“双突破”。济南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建成国内领先的兆瓦级全液冷超充站,实现“10分钟充100度电”,通过“五段式分时电价”让利,深谷时段每度电仅0.222元(是尖峰价的1/4),单次充电最多省40元,让群众“绿色出行既省时又省钱”。
在乡村能源领域,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满足民生高品质用能需求,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五年来,深化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累计投入超470亿元,持续提升农村地区供电安全水平,真正实现了从“用上电”向“用好电”跨越。积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展,让人民群众尽享“阳光红利”,按照一户装机20千瓦的光伏计算,年均发电量约2.6万度,可实现增收约1万元。充分利用农村地区零散土地,扎实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累计安排超300万千瓦的农村风电,全力构建“村里有风电、集体增收益、村民得实惠”的发展格局。
在清洁供暖领域,因地制宜、积极拓展核能、地热能、生物质能在清洁供暖中的应用,在满足群众安全取暖的同时,也让“空气更鲜、天空更蓝”。核能供暖方面,建成了全国首个核能零碳供暖城市,供暖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米,取暖费从每平米22元降至21元,看似数额不大,却是实实在在的让利于民。地热能利用方面,专门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支持建设一批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项目,目前供暖(制冷)面积近7000万平方米,用地下热能量绘就出一幅绿色新画卷。
从出行便捷到乡村稳电,从温暖过冬到稳定增收,山东始终以民生需求为标尺推进能源转型。面向未来,将持续聚焦群众高品质用能新需求,让能源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山东广播电视台记者:
全省抓改革创新促高质量发展大会将深化能源转型改革作为十大重点改革任务之一,请问,省能源局在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哪些创新性举措和成就?
岳建如:
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持续深化能源转型改革,不断激活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
一是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加强顶层设计,印发《关于健全完善新能源消纳体系机制促进能源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聚焦深化电力市场化改革、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新型调节体系等六个方面,提出24条具体措施。汇聚政策合力,配套出台2025年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行动方案、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实施细则、绿电产业园试点建设方案、绿电直连实施方案等政策举措,千方百计推动新能源消纳。1-8月,山东新能源利用率95.9%,高于全国平均值1.4个百分点。
二是加快培育发展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截至9月底,全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965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5倍多,居全国第三。探索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提出就地就近消纳、绿电交易、虚拟电厂、分布式新能源自发自用4类试点模式,研究确定42个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截至9月底,已建成试点项目7个,在建11个。有序推进绿电产业园试点。今年以来,组织开展试点申报及评估工作,按照稳妥有序、合理布局的原则,确定万华新一代电池材料产业园等10个试点园区。其中,主导产业为电池材料的园区3个,高端化工的1个,先进制造的5个,信息技术的1个。
三是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改革。围绕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抓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变追求“政策洼地”为打造“改革高地”。聚焦市场准入,印发《山东省集中式风电光伏发电项目竞争性配置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以市场化为原则,先后开展两批集中式陆上风电竞配,总装机容量1852.5万千瓦,优选企业63家次。聚焦审批服务,调整优化新型储能项目库管理方式,将项目入库由年度省级统一组织,改为按季度各市分别组织,缩短项目入库等待时间,积极构建“便捷高效、管理规范、服务优质”的项目管理机制。聚焦政策兑现,深入推进能源惠企政策“直达快享”,小煤电机组关停并转奖励和中深层地热能开采井财政奖补资金上线“鲁惠通”平台,兑付资金3099万元,惠及企业45家次。
下一步,将持续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改革与发展高效联动、与创新深度融合,进一步塑造能源转型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海报新闻记者:
山东是全国唯一电力市场综合改革试点,也是全国首批电力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省份。请问“十四五”时期,山东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山东电力市场建设主要有哪些考虑?
岳建如:
电力市场改革有利于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和电力供应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举措。
“十四五”以来,山东立足能源消费大省和新能源装机大省的省情,进行了一系列探索,电力市场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品类齐全,形成完整市场体系。山东电力市场就像一个“电力超市”,里面有中长期合同、现货交易、辅助服务和零售套餐,大家各取所需。其中,中长期市场保证了全年大部分用电需求,稳定发用电基本盘;现货市场价格随时反映供需,是全国运行时间最长、市场主体参与度最高、规则体系最成熟的市场之一;辅助服务市场激励引导相关主体积极参与电网调节;零售市场则打通价格传导“最后一公里”,让用户能像网购一样便捷地选择用电套餐。二是规则合理,保障各类主体权益。率先科学探索市场化容量补偿机制,保障煤电机组这类“电力压舱石”能稳定运行。合理设置现货市场价格上下限,给新型储能创造“低充高放”盈利空间。创新零售套餐分时定价策略,去年共转移约500万千瓦的用电负荷,让中午时刻用电更具经济性。三是竞争充分,促进用能降本增效。通过创新完善市场机制,引导储能、核电、生物质、虚拟电厂等积极参与现货市场竞争,有效促进大容量低成本机组优发多发,降低电力供应总成本。2024年,山东电力市场化交易电量4219亿千瓦时,工商业用户平均电价每度0.726元,比前一年便宜近2分钱,算下来总共为用户节省了80多亿元电费。
今年1月,国家层面印发《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标志着我国电力领域改革进入新阶段。目前,山东已完成首次新能源竞价工作,正在加紧制定新能源全面入市的相关配套政策。后续,将继续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重点在以下方面深化推进:一是全面推进新能源入市。完善各类交易规则,逐步推动新能源有序参与电力市场,营造所有电源品种同台竞技的市场环境,引导各类电源高质量发展。二是加快煤电角色转变。着重构建“容量补偿+运行补偿+辅助服务”的市场机制,保障煤电机组合理收益,推动煤电机组实现从“电量主体”向“调节与保供”的角色转变,筑牢电力安全根基。三是积极培育新型主体。健全市场交易机制,引导分布式电源、储能和虚拟电厂等新型主体入市,充分发挥新型主体在新能源消纳、电力保供等方面的作用,提升系统调节能力。同时,将加快省间与省内电力市场协同融合,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建设作出“山东示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