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山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邀请山东省能源局主要负责同志等介绍山东深入贯彻落实能源安全新战略,全力打造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大众日报·大众新闻客户端记者:
伴随新能源更大规模、更高比例、更广范围接入电网,“绿电”消纳利用压力也在持续增长,请问山东新能源消纳情况如何?下步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岳建如:
近年来,山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积极推动“绿电”消纳,全省风光消纳始终处于较为稳定状态。一是创新推动新型储能。坚持把新型储能作为促进新能源消纳的关键一招,建立“试点示范+推广应用”建设模式,推动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多元发展。截至6月底,全省新型储能在运规模达到521.6万千瓦,居全国首位。二是梯次推进抽水蓄能。按照“竣工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总体思路,加快项目规划布局,科学安排开发时序,推动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截至目前,抽水蓄能在运及核准在建项目共6个、818万千瓦,居全国前列。三是强化煤电转型支撑。全面推动存量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灵活性改造和供热改造“三改联动”,逐步退出低效小煤电机组,新上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加速推动煤电行业转型升级。2021至今年上半年,全省风光利用率分别为98.8%、98.2%、98.5%、97.2%,均处于较高水平。
为推动新能源更大规模、更高比例、更广范围接入电网,下一步,将从“发、配、用”三个环节协同发力。一是在发电侧,加快推进调节资源建设。实施新型储能“百万千瓦”行动计划,推动压缩空气、电化学等储能多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推广。加快潍坊、泰安二期、枣庄山亭等抽水蓄能项目建设,确保“十五五”期间建成投运;加快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确保“十四五”改造规模3500万千瓦以上。二是在电网侧,加快推进配套工程建设。科学安排配套电网工程建设,加大源网建设协同力度。加快输变电工程建设,提升清洁能源基地送出能力。科学编制2030年新能源全面参与市场分步实施方案,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三是在用电侧,加快推进“源荷互动”发展。按照“试点先行、逐步推广”原则,有序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引导大数据中心、算力中心等高负荷项目,优先向风光资源富集地区布局,力促就地就近消纳。探索社会各类电力用户共同承担风光资源消纳责任机制,倒逼市场扩大“绿电”消费。
为适应能源转型需要,在保障能源安全前提下,未来将通过政策引领、制度创新等举措,进一步打通“绿电”消纳难点堵点,释放消纳弹性,挖潜绿电增长,全面提速新型能源体系建设。
山东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记者:
双碳目标下,山东氢能发展和利用情况是怎么样的?
岳建如: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将其作为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省上下抢抓机遇、积极作为,氢能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在全国率先出台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导意见,印发加氢站建设审批管理办法,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氢气制取、车辆购置、加氢站建设等方面制定省级支持政策措施,推动产业起势发展。济南、青岛、淄博等9市结合当地实际,相继发布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氢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
二是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国唯一“氢进万家”科技示范落户山东。依托潍柴动力、东岳未来等龙头企业,建成全国唯一的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含氟功能膜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攻克车用氢燃料电池质子膜、燃料电池边框密封材料、氢燃料电池用空气压缩机等一批“卡脖子”关键技术。氢液化压缩机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项目。济南绿动50千瓦燃料电池和100千瓦热电联供系统性能指标国内领先。
三是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围绕“制储运加用”各环节,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聚集氢能相关企业、研究机构超过180家,成为全国氢能产业链最完整的省份之一。加大省内优势企业培育力度,东岳未来被评为全国独角兽企业,奥扬科技、赛克赛斯等7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双招双引”,亿华通、爱德曼、美锦等知名企业落户山东,布局燃料电池及整车制造、碱性电解水设备等项目。截至目前,全省燃料电池年产能达4万台,燃料电池整车年产能超1万辆。
四是示范应用多点布局。大力开展氢能示范应用,在交通、发电、冶金等领域取得一定进展。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2041辆,居全国第四;建成加氢站38座,居全国第二;青岛港自主研发完成6台轨道吊氢能改造,打造全球首个氢能港口轨道吊应用示范。发电领域,建成潍柴动力氢能产业园、东岳未来氢能产业园等氢能热电联供示范项目,青岛港成功实现应急电源氢能替代,在济南等地探索开展居民社区氢能热电联供项目建设。冶金领域,临沂精品钢基地建成世界首条纯氢竖炉示范中试线,推动钢铁企业绿色化和高端化转型发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进入6月,山东连续出现大范围高温天气,用电负荷较快增长,迎峰度夏保供形势严峻。请问在保障夏季电力安全稳定供应方面有哪些举措?
刘学军:
能源保障和安全事关国计民生,是须臾不可忽视的“国之大者”,也是关乎群众生产生活的“民生要事”。6月上旬,受特殊气象影响,山东多地高温迅速发展,用电负荷不断攀升。6月13日,全省用电负荷达10069.8万千瓦,同比增加22.1%,较2022年、2023年度夏负荷首次破亿分别提前51天和25天。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迎峰度夏工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制定保供应急方案预案。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充分发挥能源电力保供协同联动作用,全力保障迎峰度夏电力安全稳定供应。一是持续加强督导检查。印发《2024年迎峰度夏能源电力保供工作方案》,成立三个联合工作组对全省16市和50家直调公用电厂、63个政府可调度煤炭储备基地,开展全覆盖督导检查,确保做好能源电力保供工作。二是优化电力运行管理。常态化开展机组检修“四方联审”,确保用电高峰时段发电机组满发满供。组织省内百万千瓦级机组所属电力企业签订责任书,力争实现度夏期间百万千瓦级机组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两个零”的历史突破。三是强化支撑电源建设。截至6月底,全省直调公用发电装机7198.1万千瓦,直调公用电厂电煤库存1106.9万吨,为今年迎峰度夏电力保供奠定了坚实基础。四是协调外电稳供增供。加强与国家有关部委和送端省份汇报对接,多频次开展外电增购交易。截至目前,7月份最大送入电力已提升至2630万千瓦,有效弥补400万千瓦的时段性供电缺口。五是加强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开展迎峰度夏电力负荷管理专项演练、电力保供和电网联合反事故演练,提前做好极端天气和电网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准备。
下步将重点抓好四方面工作。一是压紧压实保供责任,指导有关企业加强机组运行管理,严控非计划停运和出力受阻。二是加大交易组织力度,积极争取外电中长期合同,确保合同落实到位。三是强化煤炭供应保障,确保省内煤炭日均产量不低于23万吨,主力电厂电煤库存可用天数不低于20天、目标25天、力争30天。四是提升需求响应能力,确保700万千瓦需求响应能力落实到位,尽快形成虚拟电厂100万千瓦调节能力。